文|一位资深的酒店&餐饮从业者
当宝格丽酒店以24.3亿元被挂牌出售的消息刷屏时,当MUJI HOTEL因“不伦不类”陷入争议时,当亚朵用“第四空间”理念实现净利润248%增长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酒店业正站在一个分水岭上。
跨界,是生存的必然,还是毁灭的开始?
一、终局思维下的行业抉择:跨界是“救命稻草”,还是“温柔陷阱”? 过去十年,酒店业的关键词从“标准化服务”转向“体验经济”,从“住宿功能”转向“生活方式”。如今,跨界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1、一边是“跨界即死亡”的警示 宝格丽酒店的亏损、无印良品的争议,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跨界若缺乏对酒店本质的敬畏,终将沦为“伪创新”的牺牲品。宝格丽酒店的高奢定位与运营成本失衡,MUJI HOTEL的“去酒店化”模糊了客群需求,这些案例都在提醒从业者:跨界不是堆砌标签,而是对行业底层逻辑的重构。
2、另一边是“跨界即重生”的野心 亚朵用“第四空间”理念,将酒店打造成“家庭与职场之间的生活场域”,通过零售、社交、文化体验的融合,让客房收入占比下降至30%,非客房收入却突破70%;SAii塞伊酒店以“心安即至奢”为核心,通过本地文化沉浸、康养服务、数字断联等差异化体验,重新定义“生活方式”。终局思维下,酒店的终局,取决于是否能跳出“住宿”内卷,构建“生活方式”的护城河。
上海宝格丽酒店
二、行业对比:跨界浪潮中的“幸存者”与“失败者”
1. “伪跨界”的困境:当跨界沦为营销噱头 ·宝格丽酒店:奢华定位与运营效率的矛盾。尽管拥有顶级品牌光环,但其高昂的运营成本(如人力、能源、服务标准)与低入住率形成致命冲突。数据显示,2021-2023年,上海宝格丽酒店连续亏损,单年最高亏损达5225万元。
MUJI HOTEL:模糊的客户定位与体验割裂。其“木质极简+零售融合”模式看似新颖,却未能解决核心问题:高端定价与中端体验的落差。消费者既不愿为“伪奢华”买单,也不愿接受“高溢价”的基础服务。
2. “真跨界”的突围:用专业化重构生活方式
亚朵酒店:轻资产扩张与生活方式的完美结合。通过“众筹模式”降低开店门槛,用“第四空间”理念满足新中产对社交、文化、品质生活的多重需求。其客房商城将床品、洗浴用品直接销售给住客,非客房收入甚至超越住宿收入。
SAii塞伊酒店:以“本地化+个性化”破局。通过“当地达人”带领住客探索秘境、“康养导师”提供定制化疗愈服务,将酒店从“住宿空间”升级为“生活实验室”。其“数字断联”服务甚至鼓励客人放下手机,回归自然与真实。
对比之下,跨界成功的秘诀在于:
专业化运营:跨界不是“贴牌”,而是对酒店核心能力的延伸(如服务、选址、设计)。
需求导向:从“卖房间”转向“卖体验”,用生活方式解决客户痛点(如社交焦虑、文化缺失)。
生态化思维:构建“住宿+餐饮+文化+科技”的闭环生态,而非孤立的产品叠加。
亚朵酒店共享空间
三、终局预言:酒店的终局,是“生活方式巨头”,还是“消失的物种”?
1. 消失的风险:当跨界沦为“科技公司”的附庸 当前,AI客服、动态定价系统、元宇宙选房等技术正在颠覆传统酒店业。如果酒店仅停留在“工具化”应用层面,很可能沦为科技公司的“数据采集器”或“服务外包商”。例如,某国际连锁酒店通过AI分析住客行为数据,向第三方精准推送广告,却忽略了住客对隐私与情感连接的深层需求。
2. 生存的路径:用“生活方式”对抗“技术冰冷” 未来的酒店,必须成为“技术+人文”的融合体。
例如:
场景化设计:用智能交互设备打造沉浸式体验,但保留“人与人”的温度(如本地向导、手工课程)。
价值化输出:从“提供住宿”转向“传递文化”,通过非遗体验、艺术展览、社区共建,让酒店成为城市文化的“策源地”。
生态化布局:与旅游、教育、健康等领域深度合作,构建“住宿+”生态圈。
四、失败者的墓碑上写着:盲目跨界,是饮鸩止渴
当雷神科技高调宣布进军电竞酒店时,业内曾期待“科技+住宿”能擦出火花。结果呢?两年后,项目彻底停摆,子公司控制权迷局频现,经营性现金流连续“失血”超3.5亿元。
这不是孤例。山东龙头酒店集团蓝海集团,曾靠餐饮住宿起家,却在房地产最火热时一头扎进“蓝海馨园”二期项目,以酒店资产做抵押疯狂扩张。市场一冷,资金链瞬间断裂,负债高达35亿,昔日标杆轰然倒塌。
更讽刺的是,这些失败者都曾打着“跨界创新”的旗号,实则用短期投机替代长期深耕,拿品牌信誉去赌风口红利。他们忘了,酒店不是快消品,不是贴个标签就能“破圈”;它是一门关于信任、服务与时间沉淀的生意。
雷神的失败,是“技术思维”对“服务本质”的误判——以为配齐高配电脑就是电竞酒店,却忽视了运营、服务、社群建设等底层逻辑。
蓝海的崩塌,是“地产逻辑”对“酒店规律”的践踏——用高杠杆撬动资产,却忘了酒店回报周期长、现金流稳定才是命脉。
他们的结局,像极了那些倒在元宇宙、直播电商浪潮中的企业:不是跨界错了,而是“伪跨界”害了他们。
五、跨界不是口号,是“破圈”的生死时速:万达竞盛电竞酒店的启示
当大多数酒店还在纠结“要不要做电竞房”时,万达竞盛电竞酒店已经用一场“破圈实验”给出了答案。
2025年3月,其宁波、杭州、长白山三店试运营,直接与腾讯电竞深度绑定,推出高配主机房、职业级电竞设备、赛事观赛厅,甚至打造“电竞社交空间”,吸引Z世代与中高端商旅客群同住一屋。
更惊人的是,他们实现了100-150元的房价溢价,入住率反超同区域传统酒店30%以上。这不是简单的“加台电脑”,而是用电竞文化重构住宿场景——年轻人不再为“睡觉”买单,而是为“热爱”和“归属感”付费。
这背后,是酒店从“空间提供者”向“社群运营者”的彻底转型。电竞玩家在酒店组队开黑、参与线下赛事、购买联名周边,形成闭环消费。而酒店,则成了连接品牌、用户与文化的“超级接口”。
万达竞盛的爆火,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 那些还在用“送早餐”“升级房型”做营销的酒店,早已被时代甩在身后。而真正的赢家,是像万达、亚朵、SAii这样,敢于把酒店变成“生活方式策源地”的破局者。
六、写在最后:跨界浪潮中,酒店的终局由谁定义?
当消费者开始用“生活方式”替代“住宿”搜索酒店,当投资人用“体验溢价”衡量酒店价值,酒店的终局早已注定:要么成为“生活方式巨头”,要么消失在跨界浪潮中。
酒店人在跨界的分水岭上
而答案,取决于三个问题:
1. 你是否真正理解“生活方式”的内涵?
2. 你能否用专业化运营,将跨界转化为竞争力?
3. 你是否愿意放下“住宿”的执念,拥抱“生活”的无限可能?
酒店的终局,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个敢于破界的今天。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炒股配资门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