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面文字阅读↓↓↓
—— 以下是正文 ——
在传统观念里,“引经”穴位很受关注,它们可以引导气血流向特定部位或经络,是调气血的关键之处。其好似身体内的枢纽,要是方法恰当,就有益于调畅相应部位的某些不适,对整体健康有好处,接下来要罗列20个人体常用的“引经”穴位,还有它们主要发挥的作用以及简易的操作办法。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宁神、疏解头面不适)
百会穴,提神醒脑
位置处于头顶正中间,两耳尖连线的中点之处,能够助力升阳宁神、舒缓头部,对头晕、睡眠欠佳、记性不佳有作用,用手掌心轻轻画圈按揉。
图片
风池穴,散风舒压
后发际下方,颈部两条大筋外侧有一凹陷之处,其可疏风清热、舒缓眼部与颈部,常用于应对头部紧胀、眼酸及颈僵之状况,以双手拇指稍用力进行按压。
图片
太阳穴,放松舒缓
在眉梢与眼角延长线交点往后一寸的位置有一处凹陷,能疏解偏头疼和眼部疲劳,让人身心放松,你可用食指轻轻打圈按揉。
图片
印堂穴,宁神开窍
两眉毛中间连起来的那个中点,其具有宁神静心、醒脑宽慰之效,对睡眠不佳、心情紧张以及头胀有作用,用中指肚往上推按。
图片
二、上肢与下肢穴位(调养心肺、脾胃,疏解疼痛)
合谷穴,调血缓痛
手背虎口处,第 一与第 二掌骨中间的部位,可通络疏解疼痛,常用来应对头面部及口腔的不适,比如牙痛或是经期肚子痛,用另一只手的拇指用力按压至有发胀之感。
图片
内关穴,宽胸顺气
手腕横纹往上三指之处,处于两根筋中间,可宁心宽胸、顺气舒心,能调畅心悸、胸闷或恶心之感,用拇指尖轻轻向下按压。
图片
足三里,健运脾胃
膝盖外侧下方差不多四指宽的位置,胫骨外侧有个凹陷,经常按这个地方能调理脾胃、帮着消化、让体力变好,按的时候要是感觉微微酸胀,那效果就更棒。
图片
三阴交,调和气血
在内踝尖向上四指、胫骨后缘的位置。此穴能平衡肝脾肾三经,适用于调理月经不适及更年期症状,男女皆宜,可用拇指按压。
图片
涌泉穴,安神滋阴
在脚底前三分之一处的凹陷中。有助于宁心安神、改善睡眠与情绪,可用手掌搓热或用拇指点按。
图片
三、腰背部常用穴位(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大椎穴,温阳御寒
低头时颈后最突出的骨头下方有一个凹陷的位置,经常刺激这个地方,有助于提升阳气、抵御风寒,与此同时也能缓解颈部僵硬,洗澡时用热水轻轻冲一冲,或者进行温和的艾灸,效果也会很不错。
图片
肾俞穴,补肾强腰
后腰和肚脐处在同一个高度,脊柱旁边隔开两指的位置;益肾还能强腰,可改善腰酸以及身体疲倦,双手搓热后上下搓揉效果更佳。
图片
命门穴,温肾助阳
腰部正中,与肚脐相对。培补肾阳,增强体能,可手掌轻揉或艾灸。
图片
四、下肢常用穴位(舒筋活络,通调全身)
委中穴,活络缓痛
位于膝盖后方腘窝横纹中点。缓解腰背不适,通络舒筋,可用食指或中指按压。
图片
承山穴,缓解疲劳
踮起脚的时候,小腿肌肉下面的那个凹进去的地方,要是想要改善抽筋、肌肉发酸软的情况,用拇指使点劲按一按就行。
图片
太冲穴,理气解郁
在脚背第一、二跖骨间的凹陷中。疏肝理气、清火宁神,情绪紧张时向脚踝方向推压。
图片
丰隆穴,化痰祛湿
外膝眼与外踝连线的中点。化痰湿、健脾胃适合体湿者,可深按或轻拍。
图片
五、胸腹部常用穴位
天枢穴,调理肠胃
在肚脐旁边三指之处,以食指与中指画圈揉按,此对肠道功能有益,可改善排便状况,
图片
关元穴,益气暖身
肚脐下方四指处,为可补气暖体的保健穴位,可用掌心搓热后轻柔按揉,或者进行艾灸均可。
图片
中脘穴,和胃理中
肚脐往上四指之处,以及胸骨与肚脐连线的中点,若要调理脾胃、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便用手掌打圈按压该部位。
图片
曲池穴,清热舒筋
屈肘时肘横纹外侧尽头。清热通络,缓解咽喉不适、手臂酸麻,可用拇指按压。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门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