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临近之际,珠三角恩平市正掀起形式多样的纪念热潮。其中,被誉为“恩平抗战指挥部”的中共恩平县委旧址——郑锦波故居,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恩平县委旧址剪影
八月初,我们走进位于恩平市牛江镇鹏昌村东边朗村的这座旧址。它不仅是原恩平县工委副书记、后任县委书记郑锦波的故居,更是恩平地区抗日烽火的重要策源地。郑锦波从1938年到1949年在恩平奋斗了11年,是在恩平坚持斗争时间最长的粤中纵队领导人。他的夫人冯为民来自革命老区马龙塘村,后来也跟着郑锦波参加革命。
恩平县委旧址剪影
展开剩余70%这座始建于民国初年的砖木结构平房,坐东向西,面宽12.08米,进深8.30米,占地100.26平方米。室内一厅两廊的布局保存完好,陈设有序的旧物与照片,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1984年7月,它被恩平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将郑锦波故居称为1938年的“抗战指挥部”,实至名归。这里的每一件旧物、每一份史料,都在唤醒着党领导全民奋起抗战的深刻记忆。
恩平县委旧址剪影
恩平县委旧址剪影
1938年11月,中共西南特委副书记冯燊在此召开会议,传达中共广东省委及西南特委指示,宣布成立中共恩平县工作委员会(县工委)。冯燊任书记,郑锦波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主持日常工作。厅堂中那张方桌犹在,仿佛重现了当年五六位代表围坐于此,商讨建立恩平县委工委、发动群众响应中共中央号召投身抗日洪流的历史场景。这方简朴之地,承载着恩平抗日大局的宏图决策。
恩平县委旧址剪影
依托这个“指挥部”,恩平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走向高潮。当年底,“恩平各界抗战后援会”在恩城国立图书馆宣告成立,曾领导20年代农运的吴伯暖任秘书长,中共党员郑鼎诺任执行干事。后援会广泛发动海内外同胞支援抗战,反响热烈。恩平旅居委内瑞拉的华侨尤其踊跃,在侨领吴添德带动下,他们心系故土,听闻日军侵华暴行义愤填膺,纷纷慷慨解囊。华侨筹集的抗日捐款辗转送达广东,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吴铁城与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四路军军长余汉谋深受感动,特联合题赠条幅以彰其爱国热忱。如今,在恩平市平沙湖镇一村文化中心珍藏的牌匾上,这幅虽已泛黄却墨迹清晰的条幅依然可见,隶书“民被其泽”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吴铁城名字旁盖有红色私章,条幅右侧说明文字点明题赠缘由:“委国加厘必度华侨抗日救国后援会,为经募广东机构捐款出力,书此为赠”。
据已故恩平文史专家胡东平先生(2022年离世)生前介绍,在中共恩平县工委指导下,“恩平各界抗战后援会”工作卓有成效。1939年6月,县工委领导后援会组织县内各抗日团体代表,组成恩平民众前线慰问团,分三批奔赴前线。其中一批以禤荣为团长、郑路为副团长,一行二十余人携带恩平群众募集的慰问品和殷切情谊,抵达江会前线慰劳将士。慰问团辗转前线十余日,赠送物资、表演节目,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抗战士气,坚定了必胜信念。
郑锦波故居内的史料还记载着另一段军民鱼水情:1945年2月26日,原中共广东省临委委员连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政委罗范群、政治部主任刘田夫率部队百余人抵达东边朗村,在此驻扎补给,受到群众热情接待。部队转移后,留下十余名伤病员在此隐蔽治疗。村民们竭尽全力,悉心照料,严密保护,直至伤员康复重返部队。笔者了解到,由于形势变化,恩平县委工作地点曾几次变更,但与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引导全县各界开展对敌斗争、推进革命胜利的方向始终未变。
图/文 冯创志 吴健洪
发布于:广东省炒股配资门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